1956 年 2 月 17 日,“中国航天之父”钱学森,向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提出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》,国务院、中央军委根据其建议,成立中国航空工业委员会,全面领导中国导弹、航空、航天科学研究,标志着中国航天产业开端。
![[assets/Pasted image 20250919174147.png]]
以下是建议书全文:
一、 航空工业的几个部门
健全的航空工业,除了制造工厂之外,还应该有一个强大的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及试验单位,应该有一个作长远及基本研究的单位。自然,这几个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领导的机构,作全面规划及安排的工作。
为什么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和长远及研究有分别呢? 这个分别在于研究的性质有所不同: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有很大的计划性,必要在某一时期内完成某一工作,因此往往重点放在解决一定的问题而不放在完全了解这问题的机理。相反地,长远及基本研究的重点放在完全了解一个问题的机理,因而我们不能把时间限制过于严格;也必须要把工作定得灵活些,可以随机应变,探索新方向。 这两种研究工作,在所用的工具方面也有所不同。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需要大型及重型设备。例如:大型风洞、大型结构实验台、大动力的推进机试验设备、高速推进机实验风洞等。长远及基本研究不要大型设备,但要比较突出的而精细的实验设计及计算工具,例如:高温及高超音速风洞、二元低骚扰风洞、高温金属融变机等。
这两种研究中的工作人员,也有些不同。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,需要对生产过程有彻底了解,对研究能大力推进,按时完成不怕时间上的压力的工作者。长远及基本研究,需要对基本科学,如数学、物理、力学能能完全掌握,能对一个问题深入探讨的工作者。自然,有的科学家两方面的能力都有,两方面的要求都能适合,这些人就是重要的关键人物。我们要依靠他们来迅速建立起国防航空工业。
二、航空工业的组织
下面我们提出我国航空工业组织的一个草案。
1、领导机构:
这是一个全面规划及安排的机构,应该包括科学、工程、军事、政治方面人员,这个领导机构设在国防部内。
2、科学研究:
这是长远及基本研究的单位,在组织上可以在中国科学院系统之内,但同时也归上述领导机构领导。现在在科学院内,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或多或少都与航空工业有关,其他研究所中的高温材料研究、电子学研究、计算机研究也都与航空工业有密切关系。在将来很可能再设新研究所。估计在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员,在整个系统完成时有 600 人,其中有副博士水平以上的研究人员有 120 人至 150 人。
3、设计研究
这个单位是设计研究及设计新型飞机等的机构,它的任务是:生产新型成品,包括试制及试飞阶段在内,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机构,是一个复杂的机构。在整个系统完成时应有技术人员 6000 人,其中有副博士水平以上的人员 500 人至 600 人。这个单位可以名以航空设计院。直接在上述领导机构之下,其组成部分为:
- 空气动力学研究所
- 材料研究所
- 结构研究所
- 火箭推进机研究所
- 冲压推进机研究所
- 透平式推进机研究所
- 控制系统研究所
- 运用研究所
- 设计局
- 试制工厂
- 试飞站
估计这个研究中心需要电动力 15 万千瓦,初期也要 5 万千瓦。需地 200 平方公里。
4、生产工厂
这是航空生产的一系列工厂,它们把航空设计院的新型设计,大量生产。它们中包括金属及非金属原料工厂,各种零件制造厂。自然,燃料工厂也在这一系统内。这些工厂主要地是由第二机械工业部来领导,但有些也属于重工业部及石油工业等部。所以它们仍然要有一个统一规划的机构,这就是 1 所述的领导机构。
三、国内现状
我国现在航空工业是十分薄弱的,我们在最近才从飞机修理阶段转入飞机生产阶段,有了飞机工厂和喷射式推进机厂。但是这两个工厂现在完全依靠苏联供给的图纸。自己还不能够设计新型飞机,更不能做出为设计用的工程及科学资料。至于飞弹火箭,我们是完全没有。
说到航空用的材料,我们的情况也是一样的薄弱。现在只有一个年产 20000 吨的铝厂。我们所必需的航空特殊金属还是要由国外进口。电子器材厂也是正在开始,还不能完全生产各种类型的零件。 至于航空研究,我们只有些主要地为教学用的风洞及其他实验设备。我们还没有专为研究用的设备,更没有大型为设计研究用的设备。所以可以说,我们完全没有航空研究可言。
人力呢?我们也是很薄弱。以整个力学来说,估计全国有 180 人从事力学教学;力学研究的高级干部,中间最有能力的,能做领导工作的只 30 人左右。力学人才只是航空人才中的一部分,人是更少了。我们可以开出下列的一张名单,(很不完全的名单)
- 空气动力学方面:沈元 陆士嘉 庄逢甘 罗时钧 ;林同骥 潘良儒
- 航空结构方面:王俊奎 钱伟长 王仁 杜清华 胡海昌 钱令希 郑哲敏 李敏华 范绪箕
- 推进机方面:吴仲华 陈士 ;梁守磐
- 火箭方面:任新民
这是最高级人员,如考虑青年干部,估计尚可调出 50 人有两三年教学经验的。
四、发展计划
问题是如何从约 15 个高级干部和 50 个青年干部的人力中,以最迅速的方法,建立起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三部分:研究、设计和生产。显然地,我们看出,如果只能靠自己,这非二三十年办不到。要在短时间做到,非争取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的大力帮助不可。我们以为在原则上是:研究、设计和生产三面并进,而在开始时,重点放在生产,然后兼及设计,然后兼及研究。
具体步骤是:
1、立即在国防部成立航空局,为全面领导机关。
2、选择我国航空最高技术人员 10 人左右,每一专业有 1 或 2 人,配合相应军事及政治人员,组织一航空参观团,在二三月内到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参观及商议合作大体方案。
3、在今年暑期高等学校毕业后,选派两种人到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:一种是到合作国家学习飞弹火箭制造工业,同时请合作国家的专家为我国设计飞弹火箭制造的一系列工厂,预备到 1958 年生产我国自制的飞弹及火箭。第二种人,约 300 人,到合作国家学习设计及设计研究,这是建立航空设计院的基础力量。他们每人学一个专门方向,以 2 年或 3 年为期。同时请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代我们设计大型风洞及推进机试验设备(也要利用我们在国外的上述留学生),争取在 1957 年开始航空设计院的基本建设,1959 年 300 名留学生回国再请兄弟国家 200 人来我国。配合青年干部 600 人,开始航空设计院的工作。以后每年加入青年干部 600 人,到 1967 年达到 6000 人足数。
4、逐年扩大中国科学院有关航空的研究工作,在 1967 年到 6000 人。
依照上述发展计划,每年需要高等学校航空有关科门的毕业生如下:
- 1956 年 400 人 (100 人工艺, 300 人设计)
- 1957 年 400 人 (完全工艺)
- 1958 年 400 人 (完全工艺) (开始飞弹制造)
- 1959 年 600 人 (完全设计) (开始航空设计院工作)
- 1960 年 700 人 (100 人工艺,600 人设计)
- 1961 年 700 人 (100 人工艺,600 人设计)
- 1962 年 800 人 (200 人工艺,600 人设计)
- 1963 年 800 人 (200 人工艺,600 人设计)
- 1964 年 800 人 (200 人工艺,600 人设计)
- 1965 年 800 人 (200 人工艺,600 人设计)
- 1966 年 900 人 (300 人工艺,600 人设计)
- 1967 年 900 人 (300 人工艺,600 人设计)
到 1967 年,共有工厂技术人员 2400 人,设计院技术人员 5700 人。
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七日